近年来,针对市民群众对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的新期盼,围绕“互联网+”时代交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市交通委始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指导,重视社会资源、群众智慧的吸取和运用,汇集民声民情、发挥民智民慧,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努力当好问题的“发现者”、情况的“研究者”、工作的“推动者”。
北横通道 嵌入快速公交
(资料图)
建议
北横通道是中心城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沿线地区生活密度大、通勤需求高,在市北区域仅内环西段的日均客流就达到38.5万人次。与此同时,目前地铁的高峰客流已接近饱和,地面公交又难以满足及时快捷的要求。因此,在北横通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是可在路面修整、新建车站、通信信号、供电及标志标线等方面,与北横通道工程同步推进,争取快速公交系统与北横通道贯通同步投入使用,切实提升地面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可提早安排每个站点的公交接驳,优化现有公交线路,接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交通得到整体优化,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出行。 建议人 徐肖回应 市交通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交警总队,结合北横通道建设契机,已组织城投集团结合地面道路设计,研究完善北横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进一步论证公交专用道的实施范围、公交专用道的适用性,以及车站的布置方案。系统评估公交专用道实施效益以及对社会车辆运行的影响。同时,已组织市道运局、久事集团,结合北横公交专用道工程方案,同步研究北横通道公交客流特征分析及公交线网调整优化方案。慢行系统 引领出行风尚
建议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22版)》提出“打造全龄友好、活力四射的慢行交通”目标,但和市民与日俱增的“绿色出行”意愿相比,城区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建设和更新略显滞后,存在着路网通达性不够、缺乏高品质示范区、综合监管不够等问题。建议应加强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五个新城慢行示范区,通过宣传引导和综合治理引领绿色安全出行新风尚。 建议人 鲁玉坤回应
市交通委会同市道路运输局等努力提升本市慢行交通品质。中心城道路在聚焦解决“禁非道路”问题的同时,有效利用公共通道、街坊道路,适时开放地块内部道路,增强自行车骑行品质。中心城以外地区,提高慢行网络密度,对城镇段公路增设慢行系统。增强跨水系、铁路、高(快)速路等慢行连接。按照轻重缓急编制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注重完整连续慢行网络的构建,推进解决与绿道系统衔接、公共通道利用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缓解过街设施、轨道站点非机动车停放等慢行突出矛盾。鼓励依托新城枢纽、中心商务区“一体化、多功能、综合型”的立体开发模式,构建高效连通且功能复合的全天候立体慢行系统,构建“骑行—交通枢纽—停车”体系,实现交通枢纽与道路、公共设施的融合。地铁高峰 减少客流积聚
建议
由于起步较早,受制于当时技术、资金、政策等,上海部分地铁在线路规划、车站布局、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站台层面积偏小、站厅层闸机偏少、运行调度联动不够等问题,导致高峰期的客流集聚,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根据客流数据和拥堵情况,合理调度上下行列车的到站时刻,尽可能避免相向列车同时到站的情况;根据各个闸机的客流负荷,通过增加闸机数量、调整闸机位置、完善闸机布局等提升通行效率。 建议人 山连根回应 申通地铁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已对问题突出的车站到站时间进行调整,如2号线龙阳路站、4号线世纪大道站、15号线上海南站站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挤情况,后续将持续跟踪,适时调整。针对部分出站客流较为集中的车站,已调整闸机位置、完善闸机布局。4号线浦东大道站,6、8、11号线东方体育中心站等通过增设闸机或灵活调整双向闸机,提升了出站通行能力;15号线上海南站站、16号线龙阳路站等则调整了扶梯运行方向,增强站厅至站台输送能效,有效缓解了客流拥堵现象。同时,通过广播宣传、增派人员、加设隔离栏杆等,加强客流聚集处的疏导和安全监护,切实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