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资料图)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53)
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诗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儿啼索饭》诗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唐]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钟先生,此诗尾联能否看出春晚农忙?该如何理解呢?打扰先生了。
钟振振答: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诗,一共两首。其第二首也是七言古体:“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这第二首可以看出“春晚农忙”吗?看不出。那么,为什么第一首能看出“春晚农忙”呢?“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十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与“农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
“庭花濛濛水泠泠”,是紧承上句“山家烟火春雨晴”而来的。由于山村农家做饭的炊烟没有散尽,且春雨初晴,空气湿度比较大,故庭院里的花昏昏糊糊地看不清楚;由于春雨初晴,庭院里的积水一时半会还来不及流淌出去,故有清幽的水声。
“小儿啼索树上莺”,是说春雨初晴,黄莺儿在树上叫得正欢。小男孩不懂事,缠着爸爸妈妈索要树上的黄莺儿。那黄莺儿虽不像天上的星星一般,绝对够不着;但也不像橘子、梨子那样挂在树上,一伸手就能摘下来。黄莺儿是长着翅膀会飞的活物,大概率捉不住的。小男孩可不管这茬儿,索要不得,便哭。黄莺儿的歌声,小男孩的哭声,对于首句的“柴门寂寂”,是个反拨。此句活画出小男孩恃宠撒娇的天真可爱,富有喜剧性特征,可见诗人捕捉生活动态和细节的能力。能把握住这一点,也就够了。无端牵扯到“农忙”,便显得“头巾气”,丧失了“童心”。
儿啼索饭
[宋]杨万里
饱暖君恩岂不知,小儿穷惯只长饥。
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炊粱欲熟时。
网友郭子仲问:此诗在诗集顺序中或为淳熙五年(1178)上下,然当时作者应当任常州知州。此诗若按讽刺看或有不妥。请钟教授指教,其诗作时间是否有误?其诗核心意义是什么?
钟振振答:杨万里《诚斋集》里的诗,大体上是按写作时间的顺序编次的。此诗的写作年代,以及当时杨万里所任的差遣——知常州(今江苏常州市),都不错。
全诗真实反映了作者前半生相当一段时期内较为贫寒的家庭生活状况。写此诗时,杨万里五十二岁,已当上了一州(常州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之长,一家人应该能吃饱饭了。但从他的九世祖到他父亲,都不曾做过官。父亲是个乡村里的穷教书先生,家无田地,仅靠授徒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家庭自然没有什么积蓄。杨万里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岁至三十二岁任州参军;三十三岁至三十七岁任县丞;三十七岁任府学教授;三十八岁至四十一岁为亡父守丧;四十一岁至四十三岁,居家待知县差遣出缺;四十四岁任知县,后入朝任国子博士;四十五岁改任太常博士;四十六岁迁太常丞;四十七岁转将作少监;四十八岁至五十岁,居家待知州差遣出缺;五十一岁任知州。以他任从六品的将作少监为分水岭,此前从三十岁至四十六岁的十六年,他一直在七八九品的低级官员职位上;直到四十七岁至写此诗的五十二岁,进入六品以上的中级官员序列,才只五年。他与夫人罗氏共育有四子三女,加上父亲与继母,家中人口最多的时候,有十来张嘴要吃饭,他为官又清廉,日子当然不那么好过。说“小儿穷惯只长饥”,确是实情。就在作此诗的后一年,他的三儿子病死了,年仅十五六岁。最小的儿子多大岁数虽不得其详,但还没到懂事的年龄,却是肯定的。此时,有饱饭吃了,可小儿饿怕了,一到饭快熟了便哭闹着要吃,也合乎情理。
“饱暖君恩”,是个语典,出自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一《滁州谢上表》:“诸县丰登,苦无公事;一家饱暖,共荷君恩。”此典,宋人屡用之。如苏轼《再和》诗曰:“君恩饱暖及尔孥,才者不闲拙者娱。”张耒《宣州谢两府启》曰:“民清愁叹之声,自缘圣治;家受饱暖之福,徒费君恩。”程俱《次韵和颍昌叶翰林同许学士亢宗干誉泛舟潩水》诗曰:“但令足兵食,饱暖同君恩。”喻良能《州宅》诗曰:“全家饱暖君恩重,属邑丰登公事稀。”蔡戡《有感》诗六首其四曰:“全家饱暖还知否,欲报君恩力已疲。”许纶《高峰寺》诗曰:“全家饱暖君恩重,佛日光中祝圣明。”皆是其例。
杨万里此诗首句说“饱暖君恩岂不知”,以下三句却借小儿之事说“饥”,虽不好说他就是有意“讽刺”,但仔细吟味,其中“发牢骚”的情绪应该还是有一点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