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为秋之始,
古人对秋的感怀由来已久,
【资料图】
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
《诗经 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诗经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楚辞·九辩》中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也同样有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文人们将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
在与自然的不断沟通中,
对秋的无限诗情得以展现。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昭君出塞,忧心恻伤 | 诗话传奇
唐朝,众多节气诗作才大量涌现,
《全唐诗》中有二十七首提及立秋,
唐人以物候的变化诠释立秋的到来: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唐·刘言史的《立秋》)
将夏去秋来写得生动有趣,
令人久久回味。
唐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
写尽了对世事似水变迁的感慨: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乐游园本是一个浪漫而充满诗意的地方,
可是看着眼前这萧索之象,
凋零的草木、南飞的大雁、远遁的游子,
此时的凡尘俗世凄美又伤情。
唐朝诗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
写下了此刻悲凉的心境: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前夕,遇见镜中的自己,
雪鬓霜鬟,不由心生感慨
所谓过往,不过浮华一梦。
对于秋天岁时之暮的嗟叹不禁让人感慨。
宋代立秋诗词发展至巅峰,
《全宋诗》有152首提及立秋的诗作,
进一步表达出了对天地万物的深切感知,
立秋的意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在表达这一节气时,
常常表露出对家国社稷的担忧。
“乍冷秋应近,无眠句又成。
愁多推不去,头白更忧兵。”
(周紫芝《立秋前三日夜雨》)
宋代是最重视文人的一代,
文人士子们都拥有报国为民的一腔热血,
奈何身逢乱世,金兵肆虐,民不聊生,
文人们将自己的切身经历
投入到了诗词的创作之中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编辑:汪雨婷
关键词: